说起 “四大家鱼”,钓鱼爱好者们估计闭着眼睛都能报出名儿 ——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炒股配资交流,江湖人称 “青草鲢鳙”。
但常去菜市场转悠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鲤鱼和鲫鱼也是饭桌上的常客,有人把这俩加上 “四大家鱼” 合称为 “六大鱼类”。
这就有意思了:同样是鲤科鱼,鲤鱼论名气、论口感都不差,为啥偏偏没挤进 “四大家鱼” 的圈子?这背后可有一段故事小故事。
要聊这事儿,得先说说 “家鱼” 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咱们人为养殖的鱼,跟野生鱼对应。
咱们老祖宗养鱼的历史可太长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讲究了 —— 在池塘里修灌溉、排水系统,把水位和水质管得明明白白。
展开剩余65%到了周朝,更是琢磨出用饲料喂养,让鱼长得更快、更肥,《诗经》里还写过周文王看鱼塘里鱼蹦跶的热闹场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可见当时养鱼多红火。
春秋时期有个叫范蠡的大佬,晚年专搞养殖业,还写了本《养鱼经》,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养鲤鱼的门道。
从商朝末年到唐朝初年,鲤鱼简直是养殖界的 “顶流”,1965 年陕西汉中挖出来一个古代池塘模型,池底的六条鱼全是鲤鱼,足见它当年多受欢迎。
那鲤鱼为啥后来 “失宠” 了?
这就得提唐朝的特殊情况了。唐朝皇帝姓李,“李” 是国姓,而 “鲤” 和 “李” 读音一模一样。在古代,皇族的名字、姓氏都是要避讳的,鲤鱼自然也躺枪了。
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能捕鲤鱼,不能吃鲤鱼,更不能卖鲤鱼,要是抓到鲤鱼必须放生,谁敢偷偷卖,就得挨六十大板。就这么着,曾经的 “养殖一哥” 硬生生被政策限制了。
老百姓总不能不吃鱼吧?没办法,大家只能重新找适合养殖的鱼。
这时候,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就凸显出优势了:它们适应能力强,在池塘里也能好好生长,肉质还鲜嫩,煎、炸、炖、煮啥做法都合适。
于是这 “四兄弟” 慢慢成了养殖主力炒股配资交流,被合称为 “四大家鱼”。到了宋朝,人们已经摸索出把它们混养的成熟经验,直到现在还是咱们餐桌上的常见鱼。
发布于:河南省明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