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圆满闭幕,成都为全球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体育盛宴。随着聚光灯照亮领奖台,闪耀在运动员胸前的,不仅仅是一枚象征荣誉的奖牌,更是一段关于“重生”和“循环”的绿色故事。这枚名为“竹光”的奖牌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它又如何体现环保理念?让我们一同揭开龙泉驿区“变废为宝”的神秘面纱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探寻这座城市的“环保密码”。
从废弃汽车到世运会奖牌:120公斤黄铜的绿色循环
“竹光”奖牌因其独特的设计与绿色理念而备受瞩目。这枚奖牌的诞生过程严格遵循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是奖牌所使用的金属材料,极具创新性。这些金属来自报废汽车,通过精心回收和再制造而成,代表了“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参与奖牌制作的主要材料供应商是位于龙泉驿区洪安镇的成都兴原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汽车拆解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专注于废旧机动车和社会废钢的回收,致力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机动车零部件的再生利用。
展开剩余76%“能参与世运会奖牌的制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是一次创新尝试,也代表着龙泉驿区‘汽车城’产业特色的展现。”成都兴原再生资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选择报废汽车部件作为奖牌的材料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还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处理城市废弃物,将它们转化为具备纪念价值的资源。此次提供的120公斤黄铜,来自报废汽车CNG气瓶的黄铜阀门,证明了废弃物经过科学回收处理后,可以转变为珍贵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材料。
这项转化过程是龙泉驿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区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龙泉驿区一直在积极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而这次将报废汽车的金属材料用于奖牌制作,正是对《“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积极响应。
从技术创新到全民共治:龙泉驿的“无废城市”路径
龙泉驿区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该区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措施,已让多家企业达到环保要求,数据显示,2024年龙泉驿区内已有11家企业顺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该区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龙泉驿区积极推进九个近零碳场景的建设,并且已完成七家近零碳工厂的验收工作,同时,二十余家企业也在积极推动碳足迹认证,向社会展现其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
此外,龙泉驿区不仅依靠企业的力量,也通过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来促进绿色环保的社会共治。每年,区内都会举办多场垃圾分类和环保宣教活动,特别是在大型文娱活动和演唱会现场,环保理念的宣传视频不断播放,向公众普及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的知识。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宣传形式,龙泉驿区鼓励市民参与到废弃物回收中来,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从制度建设到全场景实践:龙泉驿区绿色发展的全面布局
“无废城市”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最大化地实现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的充分利用。龙泉驿区全力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并且从制度层面完善了固废治理的全过程。区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龙泉驿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类场景的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体系,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
目前,龙泉驿区已建立了63个“无废城市细胞”,涵盖了小区、学校、医院等14种场景,同时还在推进“危险废物收集”与“危废处理”相关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区内对危险废物的监控更加精准,提升了废物的回收效率和处理质量。
同时,龙泉驿区的企业也积极投入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中。例如,成都富维延锋彼欧汽车外饰有限公司就通过一系列绿色环保项目,如空压机热处理回收、涂装废水循环使用、废气升级改造等,实践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为城市的环保事业贡献了力量。
展望未来:绿色基因镌刻城市发展的每一环节
随着龙泉驿区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融入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世运会奖牌“竹光”的诞生,到区内各类环保项目的实施,龙泉驿区已经展示了一个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勇于创新的现代城市形象。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龙泉驿区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未来,龙泉驿区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让“无废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更加和谐的平衡点,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底色。
发布于:天津市明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